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 - 来自 Kindle 伴侣

想要利用他们对因果链曲了解来打断这个锁链。

但他们从朋友和大家庭那里得到的社会支持却要少得多

同狩猎采集部落相比,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公民享有更好的医疗照顾,他们被人杀害的风险较低,他们的寿命也较长,但他们从朋友和大家庭那里得到的社会支持却要少得多

童年的刺激和活动有助于心智发展,不可逆的心智障碍与童年时的刺激不足有关

北欧的寒冷气候有激发创意、精力的效果,而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使人迟钝。也许高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提供了复杂多样的挑战,四季不分的热带气候则单调了些。

寒冷的气候让人不得不绞尽脑汁发明创造,建温暖的房舍、缝暖和的衣物,不然活不下去;而在热带只需要简单的房舍,衣服不穿也成

高纬度地区由于冬季长,大家闲居家中百无聊赖,只好以发明消磨时间。

北欧的寒冷气候有激发创意、精力的效果,而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使人迟钝。

农业、车轮、文字、冶金术,都是欧亚大陆比较暖和的地区的产物。

这种解释虽然以前很流行,但后来被证明不堪一击。

北欧人对欧亚文明的发展还是可以说毫无贡献。他们只是运气好,住在一个方便输入先进发明的地方

波利尼西亚人

为什么澳大利亚土著一直维持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而附近新几内亚的土著大多成了农人?

历史绝对不像某个怀疑者说的那样,是“没完没了的事实”。

眼睛较小(那是由于内眦赘皮的关系)。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礼记·王制》)

我们对绵羊的感情很少会像这位病人一样用性欲表达。大多数人对猫、狗等的情感是对宠物的喜爱。人类社会偏爱绵羊等牲口,人类豢养的牲畜数目就是证据

根据最近一次澳大利亚的人口普查,澳大利亚的人口数目是17 085 400,但他们养了161 600 000头绵羊

为什么欧洲与美洲之间恶毒病菌的交流会这么不对等?为什么美洲土著身上的病菌没能消灭西班牙入侵者,并传播到欧洲,一举消灭95%的欧洲人口

西班牙征服者固然手段毒辣,杀人无算,但是他们带来的病菌,杀死的美洲土著数量更惊人

为什么欧洲与美洲之间恶毒病菌的交流会这么不对等?为什么美洲土著身上的病菌没能消灭西班牙入侵者,并传播到欧洲,一举消灭95%的欧洲人口

沙门氏菌的感染是因吃了被污染的鸡蛋或肉类,旋毛虫则随着未煮熟的猪肉进入人体作怪

而日本人和美国人有时会得的异尖线虫病,就是生鱼片造成的,寄生虫从鱼肉进入人体

但在新几内亚高地流行的库鲁病(和中枢神经病变有关,症状为运动失调、震颤和发音障碍等),则是由吃人肉造成的

美国白人为了消灭顽强抵抗的美洲土著,就送给他们天花患者盖过的毛毯。

严重腹泻的霍乱弧菌,会进入水源造成更多感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则是利用鼠尿传播

钩虫和血吸虫最为卖力,在前一个宿主的粪便中孵化,在水中或从土壤钻入下一个宿主的皮肤。

狂犬病病毒的功力最高强,不但潜藏在狗的唾液中,而且使狗疯狂咬人,造成更多受害者。以虫子而论,钩虫和血吸虫最为卖力,在前一个宿主的粪便中孵化,在水中或从土壤钻入下一个宿主的皮肤。

因此,从人类观点来看,生殖器溃烂、腹泻和咳嗽都是“病症”,但从病菌的角度看则不同,这是应对传播需要的演化策略。这也就是病菌“使人生病”的原因。但病菌为何演化出与宿主同归于尽的策略? 从病毒的观点来看,这个结果纯属意外,是积极传播的副产品(人类该因此觉得舒坦多了吧)。霍乱患者若得不到治疗,狂泻几天后,就一命呜呼了。但在病患还活着时,霍乱弧菌则大量进入水源,企图感染下一个受害者。因此,即使第一个宿主死亡,只要平均每个感染者能再感染一个以上的人,霍乱弧菌就能一直传播下去。

*

人活着就是希望长寿、健康,最好杀光那些该死的病菌。一旦遭受感染,最普遍的反应就是发烧。我们同样把发烧当作“病症”

最狡诈的就是艾滋病病毒,这种病毒就算是待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也有可能演化出新的病原,以全面征服整个免疫系统

但有些微生物狡猾得很,不只侵入我们的免疫系统,还会改变分子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抗原”)

但有些微生物狡猾得很,不只侵入我们的免疫系统,还会改变分子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抗原”),让抗体认不出来。

成为流行病的传染性疾病有几个特征:第一,传播速度惊人,在短时间内就能攻占整个社群;第二,以“急症”的面貌出现,很快就可置人于死地,但若大难不死,则没多久就可康复;第三,痊愈的幸运者则能产生抗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复发,也许终其一生不会再受到感染;第四,这些疾病往往只在人类社群中发展,致病的微生物无法在土壤或其他动物身上存活。这四个特征会勾起许多美国人的回忆,让他们想起儿时见到的急性流行病,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百日咳和天花。

有了这四个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会变成流行病

问题出在黏液瘤病毒的诡诈。这种病毒演化完全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人类,更不是为了兔子

要把这种兔子赶尽杀绝,想必是不可能了。问题出在黏液瘤病毒的诡诈。这种病毒演化完全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人类,更不是为了兔子。演变到后来,杀死的兔子数目越来越少

1520年,有个奴隶在古巴感染了天花后来到墨西哥。结果这场流行病杀死了半个阿兹特克帝国的人,连皇帝奎特拉瓦克也难逃一劫。这种神秘的疾病专挑印第安人而放过了所有的西班牙人,劫后余生者因而信心全无。墨西哥人口本有2 000万,到了1618年陡降至160万。

我的两个主要结论是:第一,技术的发展是累积式的,而不是英雄凭空创造的;第二,技术发明了之后,才产生用途的问题,而不是先有需求,再有发明

影响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的,至少有四个因素。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因素是,比起既有的技术,新技术有较高的经济利益。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价值与声望,这个因素足以凌驾经济利益
第三个因素是与既得利益的兼容程度。目前英语世界中的打字键盘是QWERTY键盘(以上排左数前6个字母命名),读者可知道这种键盘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说来你可能不信,那个键盘在1873年就是为了故意让人“使用不方便”而设计的

快速敲击相邻的键,那两个键就会粘在一起,回不了原位,下一次敲击时就打不出字了,也难怪打字机制造商必须设法使打字员放慢打字速度。

晶体管是美国人发明的,也在美国拿到了专利,为什么美国的产业界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发明,反而是日本生产的消费性晶体管产品独占了世界市场,甚至还影响到美日贸易平衡,造成美国的贸易赤字?因为日本索尼公司向美国的西部电气公司买下了生产晶体管产品的权利,那时美国的消费性电子工业仍在生产真空管产品,他们不想生产晶体管产品,免得自家产品彼此竞争

最后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新技术的优势是否容易看到?

轮子(有用)、有设计师名字的牛仔裤(有名)、QWERTY键盘(既得利益),这些例子说明同一个社会可能为了不同的理由而接受或排斥一个新事物。

第5个因素则与经济或社会组织有关。
第一,古时候廉价劳工易找,因此创新发明的动力不强,而在高薪与缺乏劳力的地方,非得创造解决问题的技术不可。

第二,在现代西方世界,专利法和其他知识产权法保障了发明家的权利,而发明家如果生活在缺乏这种保障的地方,就可能因此打消发明创新的念头

第三,现代工业社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训练机会,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也一样,但是现代非洲的扎伊尔则没有这样的机会。第四,现代资本主义的运作,使投资于技术发展的人有得到回报的机会,古罗马的经济则没有这种机制。第五,美国社会浓厚的个人主义,使成功的创新者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赚钱,而新几内亚社会强固的大家族纽带,使赚了钱的人必须供养任何慕名而来的亲戚。

4个因素涉及思想意识,而非经济与组织。
第一,冒险行为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些社会鼓励冒险,有些则不鼓励。
第二,欧洲社会在文艺复兴之后,以科学观点为独有的特色,欧洲在现代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便是源自这一特色。
第三,容忍多元观点与所谓异端的社会,较能孕育创新;故步自封的社会倾向于扼杀创新。
第四,宗教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不固定。一些宗教据说与技术创新特别兼容,一些宗教可能特别不兼容。

剩下的4个可能因素(战争、中央政府、气候、资源)影响技术的方向则并不一贯:有时促进技术,有时妨碍技术。
第一,通观历史,战争经常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因素。
第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19世纪末的德国和日本促成了技术发展,在16世纪后的中国则阻滞了技术进步。
第三,许多北欧人相信,在气候严峻的地方,仰赖技术才能生存,所以严峻的气候是技术创新的诱因,而和暖的气候使人没有冻馁之虞,只要坐享其成,所以生活在热带的人不必创新。相反的意见却是这么说的:严酷的环境使人忙于求生,和暖的气候使人有闲创新。
第四,环境资源丰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学者仍在争论。丰富的资源也许会激发利用资源的发明,

在中世纪,技术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伊斯兰世界到欧洲,而不像今天是反过来。技术流动的主要方向,大约到了16世纪才开始逆转。

中国的创新在历史上也有明显的起伏。中国在技术方面的成就与创新的活力,直到1450年左右仍独步全世界,不但领先欧洲,比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也更为先进。中国人的业绩说来一长串,有运河控制闸门、铸铁、深钻技术、马具、火药、风筝、磁铁罗盘、活字、纸、瓷器、印刷术(斐斯托斯圆盘除外)、船尾舵、独轮车等

中国人的业绩说来一长串,有运河控制闸门、铸铁、深钻技术、马具、火药、风筝、磁铁罗盘、活字、纸、瓷器、印刷术(斐斯托斯圆盘除外)、船尾舵、独轮车等。然后,创新就停滞了

总之,并没有哪个洲是所有社会都保守或所有社会都进取创新的。任何一个大洲,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既有保守的社会,也有创新的社会。即使是同一地区,对创新的态度与立场也会随时间的变迁而变化。

当地发明与采借两者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发明特定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该社会与其他社会的接近程度。

文化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供“蓝本”供人复制,另一种是通过笼统的理念来激发创造灵感

传播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地理位置又决定了接触外界的机会。

每个社会都有社会运动与流行热潮,很多时候,没有经济价值的玩意靠炒作翻了天,有价值的东西却被弃如敝屣。

要不是传播,我们拥有的技术会更少,丢失的技术会更多。

肥沃新月地带

游群的下一个阶段是部落,

部落组织的代表是新几内亚的高地人。

游群和部落间有种种差异,但还是有共通点的:部落也有非正式的“人人平等”的政治制度。信息和决策都是共有而不是专断的

部落集会没有主席,人人平起平坐,酋长则是永远的权威中心,负责所有的重大决策,而且垄断一切重要信息(比如邻邦酋长私底下威胁要干什么,或诸神应允了什么样的收成)

酋邦在经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除了交换,还有重新分配的经济形态。

上面讨论的食物生产方面的差异,是欧亚大陆和美洲土著社会发展迥异的主要终极因

所有使欧洲人得以征服美洲的近因,都可溯源至这个终极因。那些近因中,最重要的有病菌、技术、政治组织以及文字。其中与食物生产差异最直接相关的是病菌

下五个技术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差异。
第一,1492年,欧亚大陆上所有的复杂社会都已经使用金属工具了
第二,欧亚大陆的军事技术远胜于美洲。欧洲人的武器有:钢剑、矛、匕首,加上小型火器与大炮,还有钢铁打造或铁环串成的护身盔甲
第三,欧亚社会用来使机器运转的能源,远丰富于美洲土著

其实在欧亚大陆上,轮子用作能量转换的装置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轮子老早就是陆路运输的基础

最后我们要比较的技术领域是航海。

在哥伦布时代,欧亚社会在粮食生产、病菌、技术(包括武器)、政治组织、文字等方面,都比美洲土著社会更具优势。

欧洲人侵入美洲时为什么占尽了优势。
第一,人类早就在欧亚大陆上生活;
第二,欧亚大陆的食物生产效率高,原因在于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第三,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理、生态屏障没有那么难以逾越,不至于妨碍大陆内部的交流。

第四个终极因的臆测成分要高一些,是从一些美洲土著“没有发明”的东西推测出来的,他们为何没有发明那些东西令人不解:安第斯山区的复杂社会没有发明文字与轮子,而中美洲的复杂社会发明了文字与轮子,事实上这些社会历史同样久远;中美洲发明了轮子,却只用在玩具上,而且后来还失传了——难道他们想不到手推车(中国就有)的用途吗?这些令人不解的谜,让人想起与世隔绝的小型社会里同样的事例——该发明的没有发明;发明了的,又没有善用,以至于失传

制度是主要因素。

当经济学家具体谈及他们所谓的“良好制度”时,他们指的是能够激励个人努力工作,实现国家财富积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经济学家至少提出过12种所谓良好制度(排序不分先后):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制度、提供教育机会的制度、强调政府效能的制度、保障契约执行的制度、打破贸易壁垒的制度、激励资本投资并提供相关机会的制度、打击腐败的制度、降低谋杀风险的制度、保持外汇兑换开放性的制度、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制度、实行法治的制度,以及畅通资本流动的制度。
第一个方面是,除了良好制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国家财富,尤其是地理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已经在此处讨论的制度因素和地理因素。其他原因包括所谓的自然资源的悖论诅咒、与殖民脱不了干系的命运的逆转,以及环境破坏等。


评论